“大鵝(毛絨玩具)要嗎?掃碼送大鵝!”最近,地鐵口出現了這樣的推銷。做任務送小禮品,看似沒什么風險,實際上,犯罪嫌疑人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誘導他人轉發(fā)鏈接等信息至微信群中,以此實現“引流”,最終服務的還是電信網絡詐騙。5月17日,上海市虹口區(qū)檢察院檢察官對一起非法利用信息網絡案出庭支持公訴,該案被告人西某等以玩偶為誘餌引導他人傳播詐騙信息,致使數人被騙。目前該案正在審理中,法院將擇期宣判。
“我當時手里缺錢,了解到做‘地推’可以掙錢,就在別人介紹下進了一個‘全國地推群’。”西某供述稱,2022年9月,他在“全國地推群”結識了一名昵稱為“尊神”(在逃)的人。經“尊神”介紹,西某同妻子陳某、親戚朱某等5人來到上海,先后在虹口、閔行、浦東等多個區(qū)開展“地推”活動。每到一個地方,他們就冒充某知名文具品牌工作人員,謊稱招聘組裝圓珠筆和串珠子的兼職手工人,同時將目光瞄準那些對毛絨玩具感興趣的人,以免費贈送“大鵝”等毛絨玩具為誘餌,引導路人將“手工活招聘信息”分享到自己的微信群。
“該群人數必須大于35,才可以領一個毛絨玩具,最少要轉發(fā)至1個群,最多10個群。隨后我們還要刪除發(fā)布人手機內的群聊信息,并且用視頻記錄,這樣才算成功一個。”朱某說,刪除群聊記錄是為了防止對方意識到不對勁后將信息撤回。如果信息被撤回,他們就白忙活了。每天任務結束后,會有人以虛擬貨幣或支付寶口令紅包的形式與他們結算工資,網購毛絨玩具的費用也可報銷。
2022年10月,徐女士、王女士等人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個名為“手工活招聘信息”的在線文檔,便按照文檔指引下載注冊App,并被逐步誘導進入另一個微信聊天群,在群里,有人不斷強調只有刷單才能接到做手工活的兼職。在群管理員引導下,她們開始進行刷單(先自行下單購買商品,再由商家返還本金和傭金)。起初幾單,徐女士等人很快就收到了傭金,但等到第5單開始就再沒收到本金和傭金,她們才意識到被騙,于是報了警。
經查,西某等人先后通過微信群聊向7000余人發(fā)送詐騙信息,致使徐女士、王女士等人因參與刷單被騙取錢款共計20余萬元。
檢察機關經審查認為,西某等5人為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幫助,情節(jié)嚴重,犯罪事實清楚,證據確實、充分,應當分別以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追究刑事責任,遂對5人提起公訴。
檢察官提醒
網絡刷單詐騙形式不斷翻新,但其本質并未改變。要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,誘惑背后藏陷阱。刷單本身就是違法的,不要相信“先充值后返利”或要求墊資的兼職任務。同時,要保護好個人手機等電子產品,不要被蠅頭小利蒙蔽,成為他人行騙的工具。